21-29 节描述了第九灾。与第三灾和第六灾一样,是没有预先宣告的。摩西和法老间没有交易,也没有警告。它所涉及的是在一个几乎每天都有日照的国家所出现的从未有过的黑暗。与前面的灾祸相似,以色列并没有受这灾的影响。
第九灾可以分为:
灾祸本身 (21-23)
与法老对峙 (24-29)
第九灾的开始于其它灾祸一样,耶和华对摩西说。祂的指示非常简短,你向天伸杖,使埃及地黑暗;这黑暗似乎摸得着。
为了开始灾祸,摩西向天伸杖,埃及遍地就乌黑了三天。或许三天的黑暗与摩西要求法老让以色列离开三天,进入旷野敬拜神相呼应 (5:3)。黑暗之源并不清楚,解释有很多种。有人说,这是严重沙尘暴的结果,但沙尘暴不可能造成这里所说的完全的黑暗。其他人认为是日食,但事实上以色列在歌珊地的光亮 (23 节) 几乎排除了这一推测。最好的解释是:这是耶和华操控自然正常循环的神迹。
黑暗中完全没有一丝光亮,以至有三天之久,人不能相见,谁也不敢起来离开本处。这可能表明,人并没有烧火或使用火把,使他们有勇气离开房屋。在街上、在家里都是三天完全的黑暗。正如第四灾 (苍蝇) 和第七灾 (冰雹) 一样,歌珊地(以色列所住之地)免受这黑暗之灾,因为惟有以色列人家中都有亮光。
法老在痛苦和绝望中召摩西来,说:“你们去事奉耶和华;只是你们的羊群牛群要留下;你们的妇人孩子可以和你们同去。有人认为 “孩子” 指的是妇女和孩子。这一点似乎在 25 节得到了支持,其中摩西只提到牲畜,因为如果法老要求她们留下的话,他应该会要求妇女们一起离开。如果这是真的,法老在试图与摩西商量,允许男人、女人、孩子去,但留下牲畜,以确保他们回来。法老再次不愿意以色列人永久性地离开埃及、离开奴隶生活。
在 25 节,摩西反驳法老的提议,告诉他你总要把祭物和燔祭牲交给我们,使我们可以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为了顺服耶和华的可接纳祭物的要求,摩西并没有向法老妥协,说我们的牲畜也要带去,连一蹄也不留下;因为我们要从其中取出来,事奉耶和华-我们的神。接下来,他给了法老他们必须带牲畜的理由,我们未到那里,还不知道用什么事奉耶和华。摩西似乎在说,以色列人需要将所有的牲畜都带上,因为他们没到耶和华想让他们去的地方以先,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牲畜是可悦纳的祭物。
法老并没有同意摩西让牲畜与以色列人一起离开的要求,但耶和华使法老的心刚硬 (再一次,见 9:10;10:20),不肯容他们去。刚硬的结果就是一个好斗和恼怒的法老。在怒气中,法老对摩西说:“你离开我去吧,你要小心,不要再见我的面!因为你见我面的那日你就必死!同样好战的摩西说:“你说得好!我必不再见你的面了。”
这场灾难表明耶和华是万物的神,是完全掌权的神。世界以黑暗开始 (创世记 1:2)。耶和华的创造行动限制了黑暗 (创世记 1:3-5)。
黑暗之灾也是对埃及主神,太阳神雷的嘲笑。雷被视为是光和温暖的供应者。不仅如此,法老被认为是雷的肉身代表。这里可能考虑的其他神还有:最广为拜之的天空之神荷鲁斯以及天空和天象 (包括晚上的天空) 之神努特。所有的这些埃及神邸都被这一灾难所羞辱。
启示录的灾难与埃及之灾相似,其中包括与耶和华二次来临并行的黑暗 (以赛亚书 60:2;约珥书 2:31,等)。
出埃及记 10:21-29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向天伸杖,使埃及地黑暗;这黑暗似乎摸得着。”22摩西向天伸杖,埃及遍地就乌黑了三天。23三天之久,人不能相见,谁也不敢起来离开本处;惟有以色列人家中都有亮光。24法老就召摩西来,说:“你们去事奉耶和华;只是你们的羊群牛群要留下;你们的妇人孩子可以和你们同去。”25摩西说:“你总要把祭物和燔祭牲交给我们,使我们可以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26我们的牲畜也要带去,连一蹄也不留下;因为我们要从其中取出来,事奉耶和华-我们的神。我们未到那里,还不知道用什么事奉耶和华。”27但耶和华使法老的心刚硬,不肯容他们去。28法老对摩西说:“你离开我去吧,你要小心,不要再见我的面!因为你见我面的那日你就必死!”29摩西说:“你说得好!我必不再见你的面了。”
查看其它解经注释:
-
出埃及记 28:36-39 解释
耶和华描述了金牌,是戴在大祭司头上,装饰头巾/冠冕用的。制造金牌的记录是在出埃及记 39:30-31。...... -
约拿书1:4-6 解释
耶和华使海中起了大风。水手们向各自的神祈求,并且叫醒沉睡中的约拿,要他向他的神祷告。...... -
路得记1:6-14 解释
拿俄米告诉两个儿妇返回她们的家乡,好找摩押人作丈夫。俄珥巴离开了,但路得留了下来。...... -
罗马书 15:12-13 解释
保罗指出以赛亚预言耶稣要成为耶西的后裔,外邦人的统治者,给他们带来盼望。保罗发出一个祝福,恳求神赐平安给基督徒,好使我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
出埃及记 37:17-24 解释
接下来要制作的是灯台。建造这些物品的具体说明出现在出埃及记 25: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