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注释中的经文以加粗字体来标注。

马太福音 9:35-38 解释

Verses covered in this passage:

  • 马太福音 9:35
  • 马太福音 9:36
  • 马太福音 9:37
  • 马太福音 9:38

耶稣开始走遍加利利地区的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无论往哪里去,都行医治。他怜悯沮丧困惑之人;告诉他的门徒,福音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却少,要求他们向神祷告,差遣更多的工人收祂的庄稼。

 

耶稣教导的对应记载是在路加福音 10:2。一件相似,但并不完全对应的事件在马太福音 14:13-14,马可福音 6:32-34,路加福音 9:10-11 和约翰福音 6:1-3 有所描述。

在介绍和确立法利赛人是耶稣在世的主要敌对者之后,马太在本章的结尾总结了耶稣下一季的事工。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这句话也是对下一章耶稣差遣门徒出去到以色列各处宣讲天国的过渡和介绍。

除了耶稣在加利利另一边短暂的旅途之外 (马太福音 8:23-34),所有的神迹事件——耶稣呼召门徒、登山宝训和马太福音 4:12-9:34 之间记载的个人性相遇——似乎都发生在加利利的北海岸附近,尤其是在迦百农城或其附近。这一点即将改变。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并未命名。或许耶稣巡回走遍了更大范围的加利利地区和其周围的城镇乡村。这一点似乎是合理的,因为基于马太对耶稣公开事工的类似总结,作者具体指出耶稣走遍了加利利 (马太福音 4:23)。他在第 9 章的结尾这里并没有提供地域限制。

马太暗示在先前的事件和随后的事件之间有一个未说明的间隔。在约翰福音所记载的一些事件,比如耶稣前往耶路撒冷过逾越节 (约翰福音 2:13)、首次洁净圣殿 (约翰福音 2:14-20)、面见尼哥底母 (约翰福音 3:1-21)、在井边遇见撒玛利亚妇人 (约翰福音 4:1-38)、在迦拿医治大臣的儿子 (约翰福音 4:46-54)、医治伯赛大池边的瘫子 (约翰福音 5:1-9),可能就发生在这一期间。

虽然我们不知道耶稣走遍的有哪些城乡,或者他花了多长时间走遍这些地方,但我们知道他在走遍的途中做了什么。他所做的有三件事: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这三个行动——教训宣讲医治——在希腊文中都是现在主动分词。它们的形式表明,这些是耶稣在这一事工季中不断所做的持续性和重复性的动作。

会堂是当地文士和法利赛人教导律法和犹太传统的文化性聚集地。会堂是由当地运作和组织的,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会堂;大一些的犹太城镇有数个会堂。每个会堂都属参与其中的当地犹太社区,这也是为什么马太会写在会堂里,即这些城乡的会堂。会堂属于百姓;会堂的主要聚集时间是安息日,其仪式可能包括祷告、读经和背诵律法和先知书,以及某种形式的教训或传讲。福音书作者路加提供了耶稣在自己家乡拿撒勒会堂里传讲的一个场景 (路加福音 4:15-30)。耶稣受邀在会堂里传讲,并持续地在他走遍各城各乡会堂里教训人

除了在会堂里教训人以外,耶稣也不断地宣讲天国的福音,这是他的中心信息。透过公布的登山宝训 (马太福音 5-7 章),马太已经详述了耶稣宣讲的有关天国核心信息的概要。耶稣可能在会堂里教训人的同时,宣讲天国的福音。但是,他也在讲述比喻时,或在与路上、山坡上、丛林、所去的房子里遇到的人交流时,宣讲福音

最后,耶稣在所走遍各城各乡中不断地医治人各样的病症。马太已经给出了耶稣医治一些疾病的案例,其中包括大麻风、瘫痪、热病、瞎眼、血漏、哑巴、被鬼所附。

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每到一处,耶稣都期待爱和服侍他,包括有时与他们的对峙。毫无疑问,经历了身体的疲累和社交的疲劳,但耶稣有动力顺服他的天父 (约翰福音 5:19;8:28),不断地服侍耶稣就怜悯他们,因为他见他们困苦流离

他们的困苦表明他们的生活是困难的。人生不易,没有我们现代生活的舒适,就尤为困难。耶稣看见人们背负着自然困境和生命脆弱的负担,诸如饥饿、干渴、疾病、痛苦、悲伤和死亡。

他们对如何克服这些考验更加困苦;他们也流离沮丧。或许他们在来自罗马的帝国压迫以及来自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属灵压迫下感到绝望,后者 “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个指头也不肯动” (马太福音 23:4)。耶稣之后就是向这些困苦流离发出恳请,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马太福音 11:28-30)

耶稣看见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描述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人的词来自列王纪上 22:17,先知米该雅描述的是在恶王亚哈权下的以色列人。法利赛人应当作他们的牧人,但他们却将放在自己并不遵守的压迫性传统之下。

在整个圣经时代,是家畜,对经济很重要。可以用其羊毛,也可以作为食物来源和献于神的祭物。

在整本圣经,具有象征性,有时是无辜和依赖 (需要牧人来带领和保护它们) 的象征。当圣经用来描述人时,它是具有启发性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毫无防备的;没有牧人的不断监督,很容易死于捕猎者的手下,或者自己走迷。是由牧人照料和养大的,带它们游走在各山上、各牧场、各河流间。诗篇第 23 篇的开头非常出名,“耶和华是我的牧人,我必不至于缺乏” (诗篇 23:1)。耶稣确定,“我是好牧人” (约翰福音 10:11,14)。

作为好牧人,耶稣照顾他的,保护他们。当他们信靠他,先求他的国时,就胜过了使他们困苦流离的考验 (诗篇 23 篇;37 篇;马太福音 6:25,33;雅各书 1:2-3;启示录 2:11)。

耶稣对人们悲惨困境的观察为他提供了时机,来向门徒传讲一个简短的比喻,提出一个诚挚的祷告。该比喻是: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收庄稼是一年中所有作物成熟可以摘取收割的时节。经过一年的耕作土地、培育作物和等待之后,庄稼果实很,可以取了。如果作物不能很快收割,就会腐烂浪费。在庄稼多时,会有许多工人受雇、打发,以确保每一颗果实都被妥善留存。

耶稣是在讲,为他的国度要收取的庄稼 () 是的,且是当前需要的,但收集这一庄稼工人。在神的国里,收庄稼的机会要比收取的工人更多。或许是因缺乏意识,或许是因不愿意,但无论原因为何,人力确实太过薄弱。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耶稣告诉他的门徒要求神,庄稼的主兴起并打发工人,以确保没有庄稼遗失。

耶稣的要求具有紧迫性。耶稣对门徒的命令有几个有趣的衍生。为什么耶稣不打发更多的工人呢?为什么他自己不直接求父呢?如果神可以使更多的工人出现,为什么要等人祷告呢?耶稣并没有解释,他只是教导门徒要祷告。然而,很明显,神希望祂的百姓求祂做祂已经想做的事情。或许是为我们的利益,使我们的心和祂的调谐;或许以这种方式祷告,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使我们在增加工人方面发挥积极主动的角色。

神显然希望与祂的百姓一同治理这个世界。或许祂以这种方式教导,是因为祂对我们在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愿望有真正的兴趣。在启示录,信徒的 (可能是为公义) 祷告以一碗香为代表的形式储存在天上,随后被献给神,并在审判邪恶时倾倒在地上 (启示录 5:8;8:3-11:15)。雅各告诉我们,“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雅各书 5:16)。这是另一个通过信心调和的悖论 (见有关悖论的圣经难题文章)。

马太福音 9:35-38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36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37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38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查看其它解经注释:

  • 马太福音 12:43-45 解释

    耶稣描述了一个有关被鬼所附的奇怪真理,并将它与邪恶的世代联系起来。......
  • 马太福音 12:22-29 解释

    马太叙述了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四次冲突对峙中的第三次。法利赛人发现自己无法否定耶稣所拥有的神奇能力,就控告他是魔鬼的代理人。耶稣否定了他们的控诉,告诉他们神的国已经临到他们了。......
  • 罗马书 4:12 解释

    保罗强调亚伯拉罕是所有相信之人的父,无论是受割礼还是未受割礼之人。......
  • 出埃及记 24:4-11 解释

    摩西和长老们被召来,到耶和华面前敬拜。耶和华的盟约得以认同。......
  • 出埃及记 12:1-20 解释

    为了预备最后一灾的来临,耶和华给了摩西和亚伦如何记念耶和华之拯救的明确指示,其中包括庆祝耶和华的逾越节。当祂“越过”将祭牲的血涂在门楣上的房屋时,并未造成这家长子死亡。他们要以家庭为单位一起吃逾越节晚餐。与此同时,他们要在除去家里所有的酵之后,庆祝除酵节,吃无酵饼七天,以公共宴席开始和结束。从此之后,每年都要庆祝逾越节和除酵节。藉此提醒百姓耶和华的拯救。除酵节在教会以圣餐的形式继续,新约信徒以此记念祂拯救我们脱离罪和死亡的权势。 在新约中,这两餐都是耶稣基督的先驱。第一,保罗称基督为“我们的逾越节”,是为我们献上的那位;第二,除酵节预表耶和华称自己为“生命的粮”,是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供应和维持祂百姓的那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