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注释中的经文以加粗字体来标注。

马太福音 13:18-23 解释

Verses covered in this passage:

  • 马太福音 13:18
  • 马太福音 13:19
  • 马太福音 13:20
  • 马太福音 13:21
  • 马太福音 13:22
  • 马太福音 13:23

耶稣向门徒解释了撒种比喻的含义。第一种地就像是一颗从一开始就刚硬的心,完全不接受神的话。第二种地就像是一颗因遇见随即的苦难而害怕失去喜乐的心。第三种地就像是一颗更在乎这世界的好处,而非天国永恒的好处,导致不结果的心。但是,第四种地在质上是不同的。它代表一颗信靠、敬畏、爱神的心,结出许多果实,并与它的忠诚度成正比产生了指数级的增长。

 

这一教导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 4:13-20 和路加福音 8:11-15。

在回答完门徒为什么用比喻向众人讲话的问题之后,耶稣解释了撒种的比喻。这是圣经中记载耶稣解释的少数比喻之一。这一解释被囊括在内,可能是要告诉未来读者,“如果你们不明白比喻,或许你需要解决你的心是怎样的土地。”

这是一个关于人比喻,因为与天国有关 (马太福音 13:11)。天国并不关乎非信徒,所以就应用而言,撒种的比喻只是间接地关乎非信徒。选择不相信的非信徒就像石头地。

只有信徒——那些因相信耶稣而已经接受永生恩赐的人 (约翰福音 3:16),才可以进入天国——即对忠心的产业和赏赐。

信徒重生的方式是简单的相信 (约翰福音 3:14-16);进入度的方式是顺服神 (马太福音 7:21)。撒种的比喻主要关乎的是信徒,即忠心结果的人,或者因怀疑、恐惧或情欲而不忠的人。

一个人的生活和忠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他内的投射。

“水中照脸,彼此相符;
人与人,心也相对。”
(箴言 27:19)

贯穿整本圣经,被描绘为人生命的源泉 (箴言 4:23)。人所有的爱、恐惧和相信谁的问题都来自他们的内(诗篇 119:10;箴言 3:5;28:14;罗马书 10:10)。是做选择的地方。或许这正是为什么在最大的诫命中,我们被告知首要要爱耶和华我们神的是我们的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 (申命记 6:5)

影响一个人是否能够听见或接受信息,它的倾向极大地影响着头脑和其思想观点。如果向信息封闭或从一开始就反对某人,那人的头脑就很难听见或思考仇敌所分享的

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一颗清洁的是如此重要。清洁的敬畏神、爱神超过一切;灵清洁才能使人看见神 (马太福音 5:8)。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三件基本的事:1) 信靠或依靠何人或何事;2) 采取什么观点、态度或思想;3) 采取什么行动。撒种的比喻主要是由撒下神话语子之内所选择的观点来塑造。

在耶稣最初的比喻中有四种场景,撒种之人的子落在了四种不同的上:

  • 路旁
  • 土浅石头地
  • 荆棘里
  • 好土

同样对应四种土地也有四种写实结果:

  • 飞鸟来吃尽了路旁的种子
  • 土浅石头地的种子无法扎
  • 荆棘挤住了落在其中的种子
  • 落入好土里的种子以一百倍三十倍的比例结果

在整个解释中,耶稣解释了这些元素与他度相关的象征性意义。

子代表天国道理,它指的是信息,是关于天国的观点。撒种的人是宣讲天国福音的人;下是指众人听见天国的福音,其中可能包括天国的各个方面,但主要包括的天国教训可能有:如何最优生活、如何彼此相待、如何选择生命中的优先顺序、如何处理饶恕、如何和何时做出评判——也就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讲的所有教训。

四种是听见天国道理的四种内心。正如在比喻的写实含义中,种子落入不同的上会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一样,在比喻的象征意义中,他们也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

这个比喻主要关乎忠心和不忠心信徒的内度生产力。从某种程度来讲,非信徒也包括在撒种的比喻内,他们由第一种所代表。保罗对雅典的非信徒这样说: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使徒行传 17:26-27)

神创造这个世界,为要向非信徒作见证,而且神已赐给每个人“寻求神”的能力。应用于第一种场景是:寻求神而非寻求自我的最基本选择。然而,第一种场景可以应用于任何人。

第一种场景是有关不信靠耶稣的心。其中,耶稣将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人比作路旁的硬地。该子永远不会深入土壤,正如道理从未深入内一样。这一场景代表最硬的内心。

路旁子主要代表许多不明白天国所赐的信徒。我们必须记住,在这个比喻中,耶稣是在教导有关天国的事,他所关心的是忠心和忠心所的果。耶稣并不是在教导一个有关如何与神共度永恒的比喻,这一永恒恩赐不是靠行为获取,也不是靠忠心的果来证明,而是单单藉着恩典因信而得 (以弗所书 2:8-9)。信徒对神有刚硬的心是有可能的,而信徒的刚硬会导致他错失或拒绝圣灵的邀请,不明白天国

因为子留在了光秃秃的硬地面上,有 “飞鸟来吃尽了” (马太福音 13:4)。在它开始发芽以先,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在马太福音的希腊文经文中,有趣的是恶者 “Poneros” 的前面并没有定冠词。定冠词的缺失表明,没有必要非得将这次掠夺归罪于撒但。然而,在路加福音耶稣的确教导是 “魔鬼”——“ Diablos” 将道从他们心里夺走 (路加福音 8:12)。在马可福音,耶稣用 “撒但” 的职称来称呼那恶者——“Satanas” (马可福音 4:15 )。撒但的意思是 “敌对者” 或 “控告者”。

马太福音所描述的恶者并不具体。它可以指很多东西,可以是邪的欲望,可以是邪的试探,可以是邪的魔鬼势力,也可以是恶者自己。无论恶者指什么,如果那人的一开始就领受了道理,它就不可能有机会将子夺走。

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在撒种的比喻中,非信徒出现的范围只局限于第一种土,与那有刚硬之心的信徒一起,而剩下的三种场景貌似只关乎信徒。第二和第三场景代表另外两种不忠的信徒,而第四场景代表的是忠心的信徒。

信徒怎么能有不结实和不领受神话语的刚硬之心呢?这很简单。任何信徒都可以选择“我知道什么最好,我自己就可以解决事情”的观点。有了这种观点,就没有了接受纠正的开放性,而纠正正是神话语所要表述的。圣经说它本身是教导和使人归正的工具。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 (提摩太后书 3:16)

那些认为自己不需要从神学习任何东西的人不愿意接受教导;那些关注自我为义的人不愿意接受督责;那些选择 “我知道什么最好” 之观点的人不愿意接受纠正。这就是拒绝接受神话语的。信徒有能力选择靠圣灵行事,但也保有靠肉体行事的能力,向肉体撒种 (加拉太书 5:13;6:8)。我们选择什么观点是我们内的问题。

第二种场景似乎是有关害怕人过于敬畏神的心。耶稣将其比作听了道,当下暂时欢喜领受的人。当他坚持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时,起初的欢喜就消失了 (马太福音 13:5-6)。这一场景就像是撒在石头地上,那撒在石头地上的种子,起初生长,但因为它们没有根,就被太阳晒得枯萎,还没结果就枯干了。

同样,这些人也因听到天国福音而欢喜。与路旁不同,这些心是敞开的。他们最快地回应撒种之人的美好信息,但这欢喜却不持续,因为这类内心没有根,无法使他们的欢喜承受石头般的患难和艰难的逼迫。这石头地就是人因寻求跟随耶稣和进入他的国度而面对的痛苦试炼。

显然,对患难逼迫的恐惧是许多人内心的共同弱点。耶稣一再警告门徒要在他里面坚固自己,对抗这些恐惧。人类所拥有的最主要的恐惧就是被拒绝的恐惧。浅薄的土壤渴望神的事,且在他们里面有欢喜,却不愿意忍受人和世界的拒绝,所以不能遵循神的路。

圣经的很大篇幅都强调了神对忠心作见证的人、愿意忍受拒绝 (是死亡的一种形式) 的人有极大的赏赐。死亡是隔绝,当我们失去与某人的关系,或者忍受从人而来的拒绝时,就会有死亡的感觉。但是,这是充满活力之见证的本质。经常被译为见证的希腊文是英文单词 “殉道者 martyr” 的字根源词。成为耶稣忠心的见证是通往最大忠心的途径,因此也是人生最大的赏赐。耶稣多次提到这一试炼,以下是几个例子: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约翰福音 16:33)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马太福音 10:28)

圣经经常提到痛苦的情形,并敦促我们要有忠心的忍耐。只关注眼前患难的心很快就会忘记他们的欢喜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喜乐,只要他们忠心地忍耐,这喜乐就是他们的 (希伯来书 12:1)。专注苦难 (而非将来的赏赐),就会变得不能结实,忘记他们的国度公民身份和呼召 (彼得后书 1:8-11),不记得他们的信心试验比金子更可贵 (彼得前书 1:7)。

他们奇怪地惊讶于石头般的患难和火一般的考验,却不记得他们有份于基督的苦难,也能够在他荣耀彰显时欢喜快乐 (彼得前书 4:12-13;罗马书 8:17-18)。他们只考虑神度的前景是欢喜喜乐的,但他们却害怕神吩咐他们进入通往天国患难逼迫的窄门 (雅各书 1:2-8;马太福音 5:10-12;7:13-14)。

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读者不要有石头地的心。

“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希伯来书 10:34-35)

希伯来书的这段经文是讲给信徒的,他们知道自己有 “更美长存的家业” 在天上而 “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因为他们有可能失去 “极大的赏赐”。这是一个人曾欢欢喜喜地接受神的理,为忠心跟随神负上重大的代价,现在却摇摆动摇的例子。希伯来书鼓励他们要恒心行善,不要丧志,好使他们在天上获得全备的赏赐。

受苦和受苦的威胁导致许多心灵失去欢喜喜乐,这是因为这类心没有根。喜乐要持久超越眼前任何的表面环境,是需要根植于耶稣和他灵的大能中。注意这类如何当下暂时欢喜领受,又在患难逼迫立刻就跌倒了。这颗的一切都不过是暂时的。它缺乏只有神才能提供的观点和能力,缺乏在祂里面扎实的。它仍然有太多根植于从世界获取赏赐的根。

圣经告诉我们,患难逼迫并不能摧毁我们的喜乐,反而是坚定扎根于基督之人喜乐的机会 (马太福音 5:10-12;罗马书 5:3-5;腓立比书 4:4;雅各书 1:2-5)。然而,为了获取观点,是需要一个内心的决定,需要我们决定 “无论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什么,神的方式都是对我们最好的。” 这正是雅各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 “要以为大喜乐” 的原因。当我们选择一种观点,即 “神允许进入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益处,是成长和兴盛的机会” 时,我们就有了一颗能结果的。当我们单纯地寻求当下感觉最好的东西时,我们就像浅薄的,没有扎根的空间。

第三种场景是有关爱世上国度之赏赐超过神所应许之赏赐的心。其中,耶稣将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的人比作撒在荆棘里的种子。这些在荆棘里的种子可能会发芽,也可能不会。有些没有发芽的空间,因为里已经挤满了属世顾虑的荆棘。另一些只发芽至有限的程度,就被毫无结实的竞争挤住,最终这些心就不能结实了 (马太福音 13:7)。

荆棘代表追求享乐、荣誉和世上钱财的试探。这些追求是虚空的,它们的承诺充满迷惑。这世界将钱财呈现为通往今生最大荣誉和赏赐的途径,但世界的呈现除了迷惑,别无其它。荆棘所代表的是已被迷惑的,对财富的真正意义产生了误解。神希望我们拥有我们所希望的所有财富,但祂清楚地表明,通往这一财富的途径是通过祂的道理,即所撒的种子。

教导这一点最清楚的经文之一就是启示录中写给老底嘉教会的信。耶稣告诉他们,他们被这世上的财富所迷惑,认为自己是富足的,但实际上却是困苦和贫穷的。然后神说: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叫你富足 (启示录 3:18)。

在启示录 3 章,耶稣告诉这间教会如何改变心态,选择能够为他们获取真正财富的内心观点,就是认识到真正的财富从神而来。他告诉他们,“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 (启示录 3:19)。耶稣继续告诉老底嘉人如何获取这种金子,他们所希望的所有金子:“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启示录 3:20)。

当我们选择一种心态,即持久的财富来自聆听耶稣的声音,并花时间与他亲近时,就像我们会与人一起共进餐食一样,就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财富。为了获得真正的财富,我们必须将对财富的希望根植于属灵的地方,而非根植于这世界转眼即逝的财富之上。

所罗门说,追求财富的快乐是虚空 (传道书 2:1-11,18)。保罗警告说,那些想要获取财富的人会沉迷于败坏和灭亡之中 (提摩太前书 6:9)。这些心屈服于这个世界上不重要的东西,为了追求这些而弃绝神为他们生命所预备的最好和最完美的东西 (约翰一书 2:16-17)。他们就像以扫,现今为了一碗汤而放弃将来的产业 (希伯来书 12:16)。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邀请他的跟随者不要花费生命为属世物质而忧虑,却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 (和谐) (马太福音 6:25-34)。他向他们保证,那些追求时尚荣誉的人已经得了全部的赏赐 (马太福音 6:2)。随后又向门徒强调,即使他们得到这些赏赐,那也是微不足道的。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马太福音 16:26)

在他解释比喻中有关荆棘地的第三种场景时,耶稣说,这些荆棘不仅是物质钱财,也是世上的思虑。这世上的思虑与 “财富的迷惑” 相对应,它似乎带有 “在乎获取世界认可” 或 “采纳世界对成功之定义” 的想法。世上的思虑的想法似乎是关心世界所关心的事情,其中包括:

  • 保持自我形象,好让人对我有好印象
  • 确保我能融入,好让人对我有好印象
  • 无论人说什么 “好”,我都赞同,以此向人展示我是个 “好人”

这是一种渴望认同世上错误宣称为好之事物的思虑。这样的荆棘不结好果,只有忧虑。人的道德时尚和观念瞬息万变。这会产生忧虑,因为人在社会 (或历史上) 的地位是变化无常的。

世上义 (“dikaiosune”) 的标准总是在改变。今天让人受欢迎和认可的东西,明天往往就使他受到谴责和否定。在世界体系中获取持久的和谐和认可是不可能的。凡寻求喝彩的人,必被其荆棘所刺,遭受极大的忧虑,在度里不能结实

按照世界的标准,何为善何为义也是虚幻的。当我们管理自我形象,为要从人获取他人的认可时,实际上我们是为了管理自己的想象而营造了错误的印象。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他人想什么,只是想象他们所想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实际上营造了一个肯定的幻觉,这种幻觉根植于虚假的自我呈现。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意识到这是脆弱和虚假的,所以它会导致忧虑。另一种选择是将我们的生命根植于真实的现实。这就引向了第四种场景,好土地。

在撒种比喻的第四个,也就是最后一个场景中,耶稣将听道的人比作好地好地和好的品质与前三种完全不同。它信靠神,敞开接受道理 (与第一种不同);它对神的敬畏是勇敢的,有胆量忍受苦难 (与第二种不同);它爱神,弃绝这世上的舒适和掌声,为要交换天国的冠冕 (与第三种不同)。这种内结实,与其忠心和机会成正比——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耶稣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忠心的人会结实有多有少,可能是因为有些人在神比其他人更忠心,也可能是有些人有更多的机会结更多的果实——正如才干的比喻中所描述的那样 (马太福音 25:14-30),其中三个仆人被赋予了三份不同份额的投资钱财。才干比喻的原则之一是:给的越多,收的也越多。所以,或许这只是一种认知,即根据所分配的恩赐和机会,会有不同程度的责任。无论如何,所有有好土的人都会得到赏赐。当耶稣举例说明在今生采用何种行为会得赏赐时,他通常选择最平凡的付出、大多数人都能做的事,比如因耶稣的名给人一杯凉水 (马太福音 10:42)。

这些比喻的重点是要在今生地上的短暂时间内,尽可能地为天国忠心和结果。此外,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事实显明,在天国里结果的数量和多样性比在神国外更多元。要留意,前三种场景的结果都为零。

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在四种场景下,撒种的人、道理和听天国信息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接受或不接受道理。耶稣的重点是,人的决定他们是否会进天国,或决定它会结多少果。相信耶稣是要重生,进天国是要遵行他的道。

最后,因为撒种的比喻是关乎信徒与天国相关的内状况,所以四种场景都可以应用于信徒。而且,正如在不同的季节土可能是硬的、满了石头、有过多的荆棘、是好的,同样信徒的心在特定的时间点也会被怀疑所折磨、害怕患难或人的逼迫、被世上的忧虑挤住、是结许多果实的好土地。在信徒与神同行期间,在生命中的不同节点,可能会对神有四种不同的内心。这里的伟大信息是:在任何时间,我们都有机会改变我们的、接受道理、获取结实的人生。

鉴于这一事实,雅各对信徒的劝诫是这一注释部分的合适应用。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雅各书 1:21)

在雅各书一章译为 “灵魂” 的希腊文单词是 “psuché”,而这个词很多的时候被译为 “生命”。这节来自雅各书的经文为信徒所有的根本性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雅各说:无论我们走在哪里都会有试探伴随,因为试探并非来自环境,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情欲。雅各建议的解决方案分为两步:

  • 学习聆听他人 (雅各书 1:19)
  • 聆听神,接受祂的话,并将其放在我们内心的好土里。

有趣的是,雅各建议,将我们的心变为好土的途径始于学习聆听他人。当我们领受道理,直至将其 “植入” 时,我们就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来领受撒种之人所道理。结果就是,它会拯救我们的生命,在这里是拯救脱离我们的情欲。有神道理栽种的土壤是改变我们生命不再是我们自己肉体情欲之奴仆的方式,使我们向圣灵撒种,就可获取圣灵的极大赏赐。

马太福音13:18-23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19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20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21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22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23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查看其它解经注释:

  • 出埃及记 13:3-10 解释

    耶和华颁布有关年度除酵节和逾越节的命令。......
  • 罗马书 8:26-27 解释

    就像我们还未被完全救赎一样,我们与神沟通的能力也没有完全恢复。在我们软弱的时候,圣灵帮助我们与神交谈,是按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方式。在我们与罪性的斗争中,即在我们凭信和谐行事的挣扎中,是神在帮助我们。不是律法,也不是一套规条,而是神为我们永远的帮助者。祂差派祂的儿子救我们脱离永死,然后差派祂的灵替我们祷告,引导我们的脚步。......
  • 罗马书 2:9-11 解释

    作为信徒,我们可以选择跟随神、追求祂的旨意,在天上为自己积蓄奖赏、荣耀和尊贵。或者,我们可以做相反的事,使我们的灵魂遭受苦难和痛苦。......
  • 罗马书 1:18-21 解释

    那些活在不义之中的人,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都将经历神的忿怒。神已经将善恶的认知赐给每个人,使人无可推诿。......
  • 出埃及记 20:7 解释

    在第三条诫命中,耶和华禁止将神的圣名与普通事物联系在一起。祂承诺冒犯者必定受罚。......